春节、元宵节期间,苍南县民间信俗文化活动更是丰富而独具特色,例如晏公信俗与蒲城“拨五更”活动就是其中之一。另外还有杨府爷信俗与“太平龙迎新春”、刘伯温春秋二祭的“春祭”、陈十四信俗与唱“娘娘词”、“陈府爷信俗”与藻溪“摆殿”、金乡财神信俗和财神祭、多神信俗与“莒溪刀轿”、妈祖信俗和“妈祖巡安”活动等等,都是具有特色的民间信俗文化活动。
01、舞狮
舞狮,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古时又称"太平乐",舞狮有南北之分。旧时,苍南舞狮主用于祀神、娱神,旨在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保佑地方太平,是春节、元宵等佳节及各种庙会时的传统节目,象征幸福和吉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舞狮讲究意在和神似,分文狮和舞狮。每头狮子由两人合作表演,一人舞头,一人舞尾。苍南舞狮造型较为威猛,以戏曲面谱作鉴,色彩艳丽,制造考究,眼帘、嘴都可动。舞狮造型有起势、常态、奋起、疑进、抓痒、迎宝、施礼、惊跃、审视、酣睡、出洞、发威、过山、上楼台等,舞者以不同的马步,配合狮头动作把各种造型抽象地表现出来。
恐吓时的怕、互相亲密时的吻、期待时的盼以及搔痒、舔毛、伸腰、打滚、掏耳朵等,形态细腻逼真,憨态可拘,惟妙惟肖。
“耍长凳”“梅花桩”“跳桩”“隔桩跳”“前空翻二级下桩”等高难度技巧,惊险纷呈,令人叹为观止。
02、布龙舞
龙,中华民族共同崇奉的图腾神,民间春节舞龙,祈求风调雨顺;干旱时舞龙,意在求雨;舞龙到各家,消灾驱邪祈福。
相传明朝民族英雄戚继光在一次抗倭战斗中,命令所有将士乔装成普通民众,在龙节(篾制,外包龙纹布)里藏入刀剑兵器,等倭寇进村时,发令痛打,取得胜利。民众欢心,手舞足蹈,滚起“花龙”,庆祝战斗胜利。“滚花龙”便一直流传下来。
苍南布龙舞,俗称“舞龙”、“滚花龙”、“舞龙灯”,旧有六节、九节、十三节,现在以九节布龙为主,双龙对舞。布龙分龙头、龙节(身)、龙尾、龙珠,长约6米,需10人舞动,即一人执龙珠,一人举龙头,7人撑龙节(身),一人撑龙尾。布龙颜色也极为讲究:青龙代表年轻的龙,蓝龙代表中年的龙,黄龙代表年龄较大的龙,并以一定年份为周期,依次循环。
在锣、鼓、钹、唢呐等乐器伴奏下,两条布龙不断变幻队形,龙头跟着龙珠舞动,或仰首,或俯体,上下起伏,腾跃翻滚,场面壮观,热闹非凡,激奋人心。舞龙者在表演时,动作矫健,刚劲有力,舞姿变化多端,令人眼花缭乱。
03、马灯舞
马灯舞,民间俗称“跑马灯”“竹马灯”“调马灯”,是人们欢庆太平盛世,增强重大节日和重要庆典的热闹气氛的一项民俗活动,多在元宵节前后出演,主要流传于灵溪、藻溪、凤池、马站、观美、霞关、舥艚等乡镇,是当地深受喜欢的民间舞蹈之一。
马灯,仿照马的形状用蔑扎纸糊而成,分马头与马身两段。表演时捆缚在扮演马灯舞者腹前和背后,人居中间,走起来像骑马一样。
马灯队一般有八匹马,其中黑、红马各2匹,白马4匹。这些“马儿”在锣、鼓、钹、唢呐、笛子、琴弦等的伴奏下,演员边跳边唱,作下腰、劈腿、顶麒麟等各种舞蹈动作,走成“三角”、“连环”、“剪刀”等各种队形,乐队齐奏,曲调婉转动听。马灯舞表演之余,还演唱马灯小戏,曲目有《大布缸》、《小布缸》、《高机与吴三春》等。
04、卖技
卖技亦名卖善,是流行于苍南、平阳以及瑞安飞云江南岸一小部分地区的特有民间曲艺活动,俗谚有“卖技不过飞云江”的说法。无专业艺人,由农民5至10人自发组成,于旧历正月初一至初三夜,手提灯笼(祖师灯),走街坊,串村巷演唱,无任何伴奏乐器,由一人以高声朗诵的方式领唱,都是七字句,后三字由众人重复齐唱一次,气氛浓烈。悠长、高昂、粗犷、动听的卖技唱声,伴随着此起彼伏的爆竹声四处回荡,更增添了新春的喜庆、祥和、欢乐气氛。
卖技分坐堂唱和门头喊两种,坐堂唱指主家今年有婚娶、建新房、祝寿等喜庆事,在春节期间鸣炮欢迎卖技队到其家中坐在中堂演唱,主家以“四劵庆”(如炒米、花生、红柑、糖糕等)及红包摆在高桌上,酬谢演唱队。门头喊是在门头演唱,主家坐在室内或睡在床上,唱到一至二个小时,主家推开窗门酬谢一双年糕及一对红烛。门头喊只唱门头景及较短的故事(如高机与吴三春、方卿探姑等小说中的一段故事)。
05、八仙戏
苍南是温州南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温州的两大地方戏之一和剧的最早班社“老连昌”、使永嘉昆剧起死回生的“同福”班等许多著名戏剧班社都诞生在苍南,永昆的名角杨盛桃、叶良金,和(婺)剧的著名演员陈美娟等均出身于苍南的地方戏剧班社。苍南民间素有唱大戏迎新春的习俗,每逢春节,村村镇镇锣鼓声不断,京剧、越剧、瓯剧、婺剧等唱腔把苍南农村闹腾得红红火火。
八仙戏是由明清时期神道戏演变而来的吉祥小戏,分“大八仙”和“小八仙”,表演亦唱亦舞,主要借神仙聚会的热闹场面来烘托节令气氛,祈求平安幸福,苍南八仙戏主要有“蟠桃会”“跳魁星”“跳加官”“跳财神”“拜堂”等五项演出程序和内容,现尚存18套八仙戏剧目。表演者舞、旋、踢等动作并用,集优美、滑稽、力量于一体。
06、刘伯温春秋二祭
莒溪刘文成公庙例享春秋祭,春祭为正月十五元宵节,秋祭在八月十五中秋节。两祭礼仪无别,一年一度,始自明正德年间,系明朝正德皇帝御口亲赐,宰猪倒羊,跪拜观礼,宾客云集,是刘氏家族祭祀活动。
春秋祭期,值祭者先一日到祠,洒扫陈牲献果,音乐铿锵,子姓毕集,凡近处之好事妇孺者,莫不携手同行,争来瞻仰吁盛。祭法亦按古礼,祭祀时备“羊一豕一”,是苍南最为集中的“敬天祭祖”传统庙会活动。
莒溪刘基庙系明弘治三年(1490),刘基六世裔孙、莒溪刘氏始迁祖启宪和子振总,徙居莒溪后始建,座落林木蓊郁、竹海涛声、清流泠澈自然野趣清溪飞瀑、碧潭幽洞、林海见胜的莒溪大峡山北麓桥南山。庙宇坐南朝北,依山面水,二进两厢合院式木构建筑,占地面积3300多平方米,斗拱飞檐,古朴庄严。
07、金乡财神祭
中国财神文化历史悠久,财神信仰民众广泛。金乡玄坛庙始建于宋元年间,重建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丙申年,被认定为华夏第八分灵庙,为金乡镇财神庙。
金乡四周渔埠众多,“行贩”(即挑鲜者)每年正月初五在玄坛庙大摆财神宴,祝贺一年大吉大利,财源滚滚。后为商家行贾所欢迎,正月初三到初五为财神祭小祭,初三子时,由主持法师委托轮值法师举行“请炉仪式”。将赵公元帅(玄坛爷)神炉请去三界坛供奉。具体内容为请水、盖印、分灯、敕坛、发符、卷帘、玄坛醮、大解连、南北斗灯、玉皇表、什锦“八仙”、午供、送驾。
08、蒲城“拔五更”
“拔五更”是蒲城历史沿袭下来的祭神活动,流传至今已有数百个年头。相传因明朝防止抗倭官兵在春节期间疏于训练而起,后与当地“晏公信俗”相结合而成。
活动时间从正月初四到十六结束,历时十三天,内容丰富,有做道场、游四门、出巡、闹花灯、吃五更饭、落公馆、拔五更、抢杠、抢红等三十多个环节。活动的高潮在元宵节晚上,城内的青壮年要举行迎神赛跑活动。
活动在深夜举行,蒲城街巷鼓乐喧天,人头攒动,鞭炮声、呐喊声和掌声交汇在一起,民众兴高采烈地簇拥着晏公塑奔跑着经过城里街巷,形成一片欢乐的海洋。
09、苍南藻溪镇——藻溪摆殿
时间:正月十三至十五
地点:苍南藻溪镇
历史渊源与活动内容:
苍南藻溪镇居民先祖大部分迁自闽南,藻溪镇陈府庙的元宵“摆殿”活动源于纪念开漳圣王陈元光,已经流传了几百年。
“摆殿”活动预先要确定“神猪”的饲养人。愿意养“神猪”的人,在上一年元宵节晚上,要到陈府庙“卜圣杯",定出养猪的户主,户主要去选一只比较满意的猪仔饲养。与养其它的猪相比,要特别留心,要给它吃最好的饲料,猪也长得特别快。
每年元宵“摆殿”前,“神猪”宰杀之后,要经过一番打扮才能抬到庙中敬神。先用开水烫猪刮毛,除了在猪脖子后面留下一块约二十公分长的猪毛和尾巴的猪毛不动之外,其它部位的猪毛刮得十分干净。神猪剖腹处理之后,将肝、肺、心三项挂在猪脖子下面。然后在猪耳朵及脖子上分别挂上“金耳环”“金项链”(蔑条外面扎金纸),猪嘴巴里还紧紧地塞进一个柚子,意为“大吉大利"。柚子上面插上香、蜡烛。
农历正月十四日下午约二时许,参与活动的人家抬着所有的供品,在藻溪镇电影院门口排队集中。第一桌是五谷盒,第二桌是鸡鹅,第三桌是全羊,第四桌是全猪;第五桌是一对大蜡烛,第六桌是五谷盒,第七桌是全猪;第八桌是一对大蜡烛,第九桌是五谷盒,第十桌是全猪;第十一桌是一对大蜡烛,第十二桌是五谷盒,第十三桌是全猪。
抬祭品的队伍从藻溪电影院出发,经过藻溪镇老街道,徐徐向东北面山边陈府庙走去,沿途鸣炮奏乐,非常热闹。藻溪陈府庙的祭祀活动,是浙南移民文化的重要遗存。
关键词:
Copyright@ 2015-2022 华尔街文娱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沪ICP备2022005074号-44 联系邮箱:58 55 97 3@qq.com